近八成父母最关心孩子成绩,远远高出对孩子性格的关注。日前,记者从市教科院获悉,一份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调查完成的《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与教育支付能力实证研究》显示,上海居民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热情非常高,但物质投入与时间情感投入极不匹配,在请家教和上辅导班方面花费毫不吝啬的父母,天天投入在伴随孩子的时间上却极少,一年之中与孩子一同参加活动的机会也寥寥无几。
这份最新公布的调查为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007)C类课题和上海教委资助项目阶段性成就。结果显示,本市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主要集中在请家教、上辅导班、出国留学等三个方面。其中46.5%的上海家庭为子女请过家教。对于出国留学,上海父母则看上去愈加大方,高达42.2%父母有让孩子出国留学的意向。总体而言,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在婴幼儿园阶段和高中阶段,投资总额较高。
无论是请家教还是上辅导班,上海父母都十分舍得投入,毫不吝啬,但物质投入与时间情感投入极不匹配。有71%父母常常询问孩子的学校生活,26%父母只不过偶尔询问。当问及你对孩子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回答顺序依次是成绩(78.1%)、身体(65.5%)、与老师同学的关系(52.4%)、前途(45.9%)、性格(42.4%)。可见,对孩子成绩的关心程度远高于其他方面。但父母与孩子一同参加活动的机会极少。父母天天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不论是辅导功课、交流谈心,还是看电视和体育训练等都极少,大多集中在一小时内。
孩子就读层级越高,这样的情况越突出,不只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成效,还可能导致亲子交流不畅。作者之一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林荣日剖析说,导致这样的情况是什么原因有两个:一是现代社会步伐快、重压大,爸爸妈妈忙于工作而抽不出时间;二是爸爸妈妈没意识到时间情感投入的重要程度,把教育投资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投资。他建议,子女教育投入并不仅仅是意味着支付子女的各种教育成本,还要抽出肯定的时间伴随孩子、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感情上的温暖和生活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