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由家庭所组成的,社会与国家的心就是家庭。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它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些生活习惯、思维方法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爸爸妈妈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爸爸妈妈恶,子不肖,孽孙生。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国内历有名的思想大伙。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需要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倡导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大夫,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什么事都不干。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偷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进步着。
家风的好坏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爸爸妈妈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爸爸妈妈的德行素养。一个常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爸爸妈妈,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作家老舍先生过去如此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历程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非常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我真的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妈妈。妈妈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是爸爸妈妈给孩子补齐了这一课。
上世纪70年代,呼秀珍和老公的薪资不到40元,家庭生活非常是拮据。她的两个女儿,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家的住房拥挤不堪,粗茶淡饭,然而,她绝不让孩子从小掌握虚荣和浪费。在女儿郭巧和郭灵的童年记忆里,家庭生活比较简单、随意、俭朴,从小到大,母亲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甚至没给她们做过几顿热乎乎的早饭。妈妈如此简单的生活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和妹妹培养了很多好的习惯: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需要也不高。相反妈妈勤于工作的身影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假如一个社会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在家风的影响下都具备好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大家每一个人都要教育家庭成员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多与别人比修养、比勤俭,少与别人比阔气、比享受。如此,大家的社会、国家才能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