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1个月的中招录取马上接近尾声,但在每个区,尚无去处的考生人数仍有近百人,对此招办人士建议这部分考生能把握录取的“末班车”,不要再舍弃去读“三校”的机会。回顾今年的中招录取,记者发现,高中仍然是多数父母的第一选择。而由于填报失误而出现的问题也年年发生,为此记者采访了招办人士,对招生中出现的这类问题进行剖析。
“曲线”求学:借读民办、取道外地
■现象1、民办高中成为“香饽饽”
近阶段中招补填志愿,民办高中成为父母争抢的“香饽饽”。在不少区,区里最好的民办高中在补填志愿最初时便已满额,而那些郊区的民办高中虽然在早前的填报志愿时乏人问津,但在补填志愿时,也成为了父母的“抢手货”,到最后招满为止。
按理说本市民办高中10%的跨区招生计划已经取消,但考虑到一些区里民办高中早就满额,另一些区里的民办高中则吃不饱,因此在全市普职比6:4的比率被严格控制的状况下,为了能满足更多父母让孩子读高中的需要,区招办对于父母想要调材料去外区读民办高中的状况,一般也只能采取放行的态度。
父母动借读的念头是他们选择民办高中是什么原因之一。将学籍先落在某个民办高中然后想方法去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或公办普高借读成为父母曲线求学的方法。
专家建议:招办人士指出,借读生三年后的进步也未必会有在本来学校来得好。对同意学校来讲,借读生的高考考试成绩、思想品德评定等都与学校无关,学生本人会感觉老师不够关心自己。对借出学校来讲,学校仅负责保管学籍档案和负责高考考试报名,并不过问该学生的学习情况,至于评优加分等,更是沾不到一点边的。另外,学生借读到层次更高的学校中,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吃力,万一跟不上其他同学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学习成效会事与愿违,如此的结果一定也是父母所不愿看到的。
■现象2、父母取道外地私立学校
由于本市高中计划严格控制,民办高中供不应求,因此近期,个别一心求高中的父母开始将视线投向了上海周围江浙一带的私立高中学校。这类父母觉得,将孩子送到外地读高中三年后还是可以回到上海参加高考考试。
专家建议:静安区教育考试中心主任胡关荣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是在民办高中还是去外地读高中,这类考生三年后将和本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一块参加高考考试,假如根据本市历年来的高考考试录取率来看,目前处在梯队后面的考生到时候也未必能如愿考上理想大学。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目前去读一个很好的中职校,不只就业出路好,就是考大学由于角逐对象变了,考进理想学校的几率也反而更高。
■现象3、志愿填报失误是父母考虑失当
考生拿着很好的中考分数却意料之外“落榜”,明明不想去一所学校最后去的偏偏就是这所学校,被“择校”志愿录取却到招办询问能否撤销,出现这种情况其实都是缘于当初填报志愿时的不慎重。其实与高考考试填志愿相比,中考的志愿填报要简单不少,但遇上糊涂的考生和父母也容易在细微处犯了错误误。
专家建议:招办人士觉得,不少志愿填报上的失误其实反映了父母的某种心态,譬如不少父母不想孩子去读“三校”,可拿着一个非常低的分数,到最后要失去升学机会了于是后悔当初没填一所好一点的中职校。“其实填志愿时父母都有我们的考虑,只不过由于当时考虑得不全方位,没可以充分估计后来可能发生的状况才致使后悔。”普陀区教育考试中心主任孟展说。
[专家建议]
尚无去处的考生应该去读“三校”
其实现在中职校的招生计划仍有空余,招办人士建议考生应该抓住最后机会,去读“三校”。
招办人士指出,考分在300分以上的考生可以考虑去读中专,而考分在300分以下的考生则可以考虑职校和技校。虽然一些考生倾向于去复读,但专家指出,并非所有考生都合适复读。对不少学习潜力不足的学生来讲,复读一年也未必就能考到好分数,除非确实由于中考期间身体健康问题影响了考生的发挥。
专家建议:有的考生的兴趣和专长并不在学习上,但他们可以去中职校学习一些技术,拥有一技之长,而且以后同样可以参加高考考试。
近年来,上海的中职校开设了不少城市进步急切需要与紧缺的专业,从市教委提供的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8.55%,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独、合资企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单位人数占直接就业人数的86%。有30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就业率之高创了历史最高。
所以父母应该扭转观念,不要觉得孩子必须要读高中才能有出息。对成绩一直欠佳的学生而言,与其固守“考高中、进大学”的传统模式,不如尝试“先就业后念书”或“边就业边念书”的成才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