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与敏的女儿同岁。儿子升初中时,凭自己小提琴九级的专长,考入了一所公立初中的音乐特点班;而敏的女儿,因着敏“公立初中不如私立”的想法,花高价进了区里最有名的私立学校。
离中考还有一年,敏就向单位请求减免工作量,天天除寸步不离地接送、陪读和照顾外,还忙着请各色名师补课。
我却一直以为,学习是孩子我们的事。儿子从小学起,就自己管功课,自己整理书包。我和他爸爸从不主动提供帮助,大家做的,一直只不过一定和鼓励。当然,儿子总有学习上解决不了的困难,这个时候他可以发“SOS”,他有一支挺棒的后援队伍:当大学老师的父亲与过去做过十年市重点中学老师的母亲,都会在第一时间提供救援。但“SOS”么,自然只能在紧急状况下启用。筹备中考,大家没请家教,也没上任何补习班,这是儿子的决定,大家尊重他的选择。
敏不满我“放下不管”式的教育,她说,自己在私立名校的女儿,考分一定远高于我在公立中学的儿子,并且断言:你必然会后悔的!
中考成绩出来了,儿子比敏的女儿高了12分,如愿以偿进了他选择的重点高中。敏伤心地发现了女儿退步是什么原因:女儿竟以上补习班为名逃课去玩;中考试前一个月,常常偷偷夜里给同学发短信,直至凌晨一两点。对于母亲的辛苦付出,女儿竟说,这给了她非常大重压,所以她要逃避。
敏是中学老师,已有二十多年的教龄,女儿失利的教训,让她重温了在大学时所学的教育心理学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有赖于动机,而影响动机的要紧原因之一就是自主性。当学生的学习动机仅来自爸爸妈妈,而非自己内心时,学习是被动的,对学业也就缺少责任感。
对孩子“全方位呵护”式教育的失败,缘由也正在于此。